明明做的好好的,怎么把你开了……
在职场这条道路上,大家都听过一句金句:“要么努力工作,要么被淘汰”。可是,谁能想到,我竟然在这条大道上创造了奇迹:在转正的当天离职。这种即兴的戏剧性简直堪比莎士比亚剧本。早上刚确认“正式员工”的身份,午饭时间就收到了“下岗再就业”的通知。这一切,真的只能用三个字来形容——活久见!
上级们总有一些让人拍案叫绝的金句。上周五,我的上司说了一句:
“我们团队需要更高的抗压能力。”
翻译过来就是:“兄弟,我们不加薪,工作也不调,但你得扛住所有!”当时我就像被一桶冷水泼醒了一样,想来真是温馨提示,这种职场逆境训练,真是用生命去“奋斗”。
初级演员
当然了,被开了,多少得给自己找找原因。我是SEO推广,业绩一项也不差:流量提升,排名稳定。可是,这并不代表我完美无瑕。说实话,或许是沟通不够“灵活”?总觉得自己还是偏向专业化的沟通风格——对数据有点“斤斤计较”。别人说:“数据不是很重要,先给老板一个好报告就行。”我偏不信邪,偏得追求事实与结果。或许在职场上,“过于诚实”也是一种错吧?
中午我被开除的消息一传出来,身边同事的表情那叫一个精彩纷呈。有的人眼珠子都快掉出来了,仿佛亲眼见证了一桩职场怪事。另一位则悄悄靠过来,半开玩笑地问我:“你是不是做了什么惊天动地的事?我昨天还在羡慕你转正呢。”我苦笑着耸了耸肩,转正就转正呗,谁想到这转正会直接转“正经下岗”呢?
人生如戏
那我是不是有时候做得不够好呢?话又说回来,如果一定要给自己找点问题,那就是缺乏一些“演技”。在我以往的工作里,从来不习惯夸大自己,偏偏公司又喜欢“要结果,不要过程”。上司讲结果导向,但其实是要一个对上级满意的“漂亮数据”,而我呢,傻傻地以为认真做事自然会有好结果,怪谁呢?那就怪自己呗,活该不适应这部职场戏剧的剧本设定。
明明做得好好的,怎么把你开了?
这大概是职场里最具戏剧性的现象了,怎么偏偏出色的人会被“优雅告别”?有人说是能力太强了,太“刺眼”;也有人说是缺乏“战略性思维”,换句话说——不会拍马屁。我觉得都不对,也没那么复杂,真正的原因大概就是:我没能把自己变成公司需要的那种“无所不能”的存在。
“离职”这个词背后折射的,往往是职场中一套让人不得不吐槽的“逻辑”。这份工作其实需要的并不是“奋斗和抗压”,而是“接受委屈”,接受分配给你的不合理,接受要你加的“无薪班”。而你却被告知:“这都是考验。”这逻辑,真是既荒谬又心酸。
再来说说那些被我震惊到的前同事。有的同事找到我说:“要么就是他们自己疯了,要么就是我在做梦。”
在他们看来,我的工作表现一直很优异,管理两个站点,打理SEO推广策略,推动流量增长,解决排名问题,简直没得挑。结果,就这么一个“模范员工”被宣布告别?此情此景,简直比肥皂剧还夸张。说真的,职场上有些东西真的没法用理性去分析。
奋斗!奋斗?
有些公司总是喜欢宣传“奋斗”和“抗压”的文化,仿佛所有的员工都该以此为核心理念,但其实,这种所谓的“奋斗文化”,不过是个冠冕堂皇的包装。真正的奋斗是全心投入,但却不是无底线地加班或压榨。每次听到上司说“再努力一点,我们就能突破新目标”,我都会怀疑这“目标”究竟是为了公司的前景,还是为了上司的绩效。毕竟,一家注重表面奋斗的公司,最后往往只会收获“无奈的员工”而非“忠诚的奋斗者”。
“怎么把你开了”这句话,乍一听像是个问题,实际上却带着一种无奈。离职当天,我想了很久,最终决定把它当作一场特殊的“职场成人礼”。无论如何,这段经历让我看到了一些原本看不到的东西。
或许,有些公司在追求“结果导向”时,忘记了人是这个结果中的重要因素,而在注重“奋斗”时,也忽视了对真正努力者的尊重。
记得某位哲人说过:“职场是人性炼狱,磨炼的不是技术,而是心性。”
每次听到这句话,都让我想起那些在这个熔炉里被烧得遍体鳞伤,却依旧保持初心的人。他们或许像我一样,会因为某些“不合适”而被放逐,但这种经历是宝贵的。正如有人所言:“我们终将会找到一个理解我们、支持我们的地方,而在那里,我们会闪闪发光。”
一半是释然,一半是庆祝
说实话,拿到离职通知那一刻,我竟然有点“解脱”的感觉。工作这么久以来,职场压力与高强度工作早就成了生活的一部分。离开这个环境,反而像是一次久违的“喘息”。再加上身边同事的安慰和关怀,那天的午餐甚至有一种“庆功宴”的感觉——庆祝我摆脱了这段夸张的戏剧性生活。
大家纷纷给我送来鼓励。有些人感到不解,有些人也替我抱不平。不过最让我感动的是,几位好朋友私下跟我说:“你这样的能力,不怕找不到更好的机会!”他们的鼓励让我的心情轻松了不少,也让我更坚定自己在职场上坚持的方向。
自黑时刻
最后,说说自己吧。回头看这段经历,我觉得自己还是有些“笨”。在一众同事中,大家多多少少都懂得“顺应环境”,而我呢,偏偏有些固执,信奉“实事求是”的原则。
或许在这个环境中,正是我这种较真让自己成了“异类”,才会有今天的结局。这样的结尾,既是一种自嘲,也是一种提醒:在职场上,学会“妥协”有时也是一种必要的能力,虽然我们都渴望真实地表达自己,但不一定每个地方都容得下这种真实。
一笑而过,且行且珍惜
说到最后,其实也没什么好抱怨的,毕竟职场生涯,谁没有点“戏剧性”的插曲呢?人生苦短,不必在意那些“用人单位”给你贴上的标签。我们依然可以保持一颗乐观的心,继续在职场中历练自己。所谓的“奋斗”,本质上不过是为了遇到一个值得我们全心投入的地方。而在找到那个地方之前,所有的一切都是演练。
这篇文章,送给所有在职场上同样遭遇戏剧性一幕的朋友们,希望我们都能在这个荒诞的“剧本”里,找到属于自己的路。
|´・ω・)ノ